中国个协副秘书长张久荣表示,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就业的蓄水池,是就业的主渠道。据介绍,为了摸清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之间的关系,更好地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在促进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、带动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,2014年7月-2015年7月,由国家工商总局个体司牵头,中国个协具体承担,并吸收教育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中国社会科学院等6家单位专家组成“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课题组”,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专题研究。报告对1990年至2014年间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及吸纳就业状况进行对比,数据显示,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总量逐年增加,从1990年的2263万人,增长到了2014年的2.5亿人,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例从1990年的3.5%增长到了2014年32.36%。截至今年9月底,全国实有个体工商户5285万户,私营企业1802万户,吸纳全国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,吸纳城镇就业人口四成以上。
在过去的25年中,我国城乡就业规模缓慢扩大,个体私营企业就业扩张却十分显著。1990年到2014年,个体工商户从业人数从2093万人增长到1.06亿人,增长了4.06倍;私营企业雇工人员从148万人增长到1.14亿人,增长了76.13倍;私营经济投资者人数从22万人增长到3000万人,增长了132.93倍。
报告显示,2014年个体工商户平均就业吸纳能力达2.6人;私营企业平均就业吸纳能力达到12.6人,员工流动性总体稳定。私营企业仍然具有一定新增用工需求,目前已经出现招工不足,出现需求缺口的比例为23%。“私营企业雇工意愿很高,这反映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空间仍旧很大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吕鹏说“对于吸纳能力较强的个体私营企业,应该加大扶持力度,有效控制人工成本和经营负担,鼓励他们创造稳定就业岗位。”
商事制度改革以来,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,吕鹏说:“我们在调研中发现,商事制度改革使市场主体满意度明显提高,越是新创办企业,满意程度越高。”然而,仍有组织规模小、创新能力不足、融资难等问题有待解决。据了解,该报告对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、推动小微企业扶持政策落实、营造“双创”良好环境提出了十一项建议。张久荣说:“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水平越高,越能够吸纳足够多的中高端劳动力,促进产业结构顺利升级。我们希望有更多普惠性政策出台,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共同努力,提高促进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,从而带动就业创业。”